博客年龄:11年11个月
访问:?
文章:471篇

个人描述

朱永嘉(1931— ),历史学者。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等文史名家,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注译有《明词汇刊》、《吕氏春秋》、《唐六典》《春秋繁露》等古籍约五百多万字。

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一) 朱永嘉

2022-01-04 11:08 阅读(?)评论(0)

白居易字乐天,《旧唐书》有传,其祖上名白建者是太原人,北齐时曾为五兵尚书,自太原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出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东郭村,后迁居荥阳。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8年),享年七十六岁,在当时是长寿的了。白居易在中唐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代帝王,这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整个统治集团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故他的诗文在总体上也显露出现实主义倾向白居易影响最大的作品还是《长恨歌》与琵琶行》,他晚年的生活倒也潇洒自在,这与他为人豁达有关,没有事情牵挂在心头,故其晚年诗作与早年不同。白居易一生的作品,有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有关。

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曾写信给元稹,题为《与元九书》,其中叙述了他成长的经历,带有自传的性质,其内容比《旧唐书·白居易传》要丰富得多,当然其中难免有自我修饰的地方,但大体上与他的经历差异不大,从中可以看到其思想演变的过程。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概括叙述了自己的生平,也对中唐以来唐诗的发展做了概括,读来引人入胜。元九即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白居易对唐代著名诗人作了一个概括评价,其云: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

接下来他向元稹表达自己志在高远,其云:

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随后他简要介绍自己的生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

从这一段文字,可知其早年勤奋苦学的程度,读来令人感动。

白居易十四五岁时,随父旅居苏、杭二州,十六岁时自江南旅居长安,他前去拜见诗人顾况,顾况在《旧唐书》亦有传,本传称其“能为歌诗,性诙谐”。二人相见时,顾况用白居易的名字对他开玩笑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然后白居易献上《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对该诗大加赞赏,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于是到处赞扬白居易,白居易由此声名大振。诗中“王孙”非指具体任务,是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转化而来。

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白居易二十七岁,方从乡试。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二十九岁,在中书侍郎高郢主持下应进士试,题为《性习相近远赋》,以第四名中进士第。

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白居易三十一岁,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人同时及第。次年授校书郎,始居长安常乐里,元稹亦授校书郎。

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三十五岁,罢校书郎,与元稹居华阳观,闲居累月,揣摩时事,成策林七十五篇。白居易在《策林序》中称:

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应对者,百不用其一二。其余自以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而集之,分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该书共四卷,74篇,从题目便可知道白居易当时的思想倾向了,今列举若干题目于下:

七,不劳而理在顺人心立教;

十四,辨兴亡之由由善恶之积;

十八,辨水旱之灾明存救之术;

十九,息游惰劝农桑议赋税复租庸罢缗钱用谷帛;

二十一,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

二十二,不夺人利议盐铁与榷酤诫厚敛及杂税;

三十三,革吏部之弊;

三十四,牧宰考课;

三十七,决壅蔽;

三十八,君不行臣事;

三十九,使官吏清廉在均其禄厚其俸;

五十一,议封建郡县论;

六十七,议释教;

六十八,议文章;

六十九,采诗;

七十,纳谏;

七十一,去谄佞;

七十三,养老;

如果认真阅读以上各题的议论,则白居易的言论更加显得尖锐,矛头对着当时的社会问题。这次制举的考题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其中心是检验考生自身之知识与才能。白居易与元稹皆被录取,元稹以制科三等(甲等)及第,授左拾遗。白居易以对策语直,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在西安之西)县尉,前后有二年时间。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三十六岁,由盩厔尉调充进士考试,补集贤院校理。十一月五日,由集贤院考试,授翰林学士。

白居易任盩厔县尉时,曾与陈鸿相处,陈鸿作有《长恨歌传》,白居易亦作《长恨歌》叙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历史悲剧,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今录白居易《长恨歌》于下: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浪漫主义笔法美化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描写了二人之间的生离死别、真诚相爱,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陈鸿的《长恨歌传》写的很直,叙述历史过程,但思想的重点放在“惩尤物,窒乱阶”上。白居易的《长恨歌》则与之相反,对杨贵妃抱着同情,诗歌中心放在讴歌对爱情的忠诚上,虽然生死两端,白居易用诗歌描述杨贵妃在蓬莱山忠实于自己的爱情,给人一种美的感受,特别是最后几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把人间爱情描写得如此美好,杨贵妃如此忠于爱情,完全超脱了历史,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无限期望。

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称:“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娱乐,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可见他的《长恨歌》在当时社会上影响之大,唤起了人们人同此心的感觉,是对美好心愿的颂歌,这也是白居易诗歌为人喜爱的原因所在。。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在盩厔县尉任内,开始接触到农民艰苦劳动的情况,他写了一首诗,题为《观刈麦》,今录全诗于下: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从诗中可知作者对农民劳动的仔细观察,倾听他们的呼声。由于税负沉重,农民自家的口粮只能从田间捡拾遗穗充饥。与农民相比,自己年薪三百石,可以做到“岁晏有余粮”,实在感到心中有愧。可见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站在底层劳动人民一边,这是白居易最可宝贵的精神。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